家庭教育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怎么听课,不写作业都能考高分?普通孩子的希望在哪里
“为啥有的孩子不怎么听课、写作业都能考高分?普通孩子的希望在哪里?”
有的孩子不怎么听课,甚至不怎么写作业就能考高分。可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哼哧哼哧,艰苦卓绝,让自己精神上痛苦,学到自己
厌学都考不了高分?我们来解密这件事情。
首先能够考高分的孩子,特别是不怎么听课,不怎么写作业就能考高分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孩子跟这些孩子的区别。你的孩子在
学习水平上是一个七岁的幼儿,另外一个孩子的
学习水平是一个高三的学生,你非要让你的孩子跟另外一个孩子达到同样的水平。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这些孩子有什么特征呢?首先,这样的孩子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怎么能做到过目不忘呢?我也不知道。他一定是有拥有某种记忆的策略,高效的记忆能力。到底是因为他使用了科学的记忆方法,还是他的大脑看一遍就能记住呢?恐怕二者皆有,既有先天的过目不忘的本领,也能够轻易的洞察记忆的规律。这是这类孩子的一个特征。
第二,这样的孩子能够从局部推论出全部。也就是说他看见一条大象的腿,大概就知道这个大象有多么大,这个大象的一个概貌,就不需要盲人摸象了,他能从局部推测出全部。
第三,他能够迅速洞察一件事情的规律。迅速洞察如何
学习语言的规律,如何
学习数学的规律,如何
学习物理的规律。这些学生气死人,不用教,他自己能琢磨出来,他自己就知道仙魔道在砍柴。

可是有的笨家长天天教孩子“你去砍柴吧。”这样的笨家长,能不教出笨的孩子吗?“你一定要多练习,多
学习,多苦读。”你怎么就没想过让你的孩子去换一把电动锯呢?你再给他配一个大型的充电宝,永不断电。那你的孩子搞定这些事情的速度、效率肯定就高多了。
有没有老师鼓励孩子要认真,鼓励孩子要多练习,鼓励孩子死记硬背?家长有没有不再鼓励孩子去做那些无用功了?一定要教孩子觉察语言
学习的规律,数学
学习的规律,不是进行大量的练习。他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练习。
有的孩子拥有高度抽象而概括的能力,能够把复杂的内容迅速抽象为重要的几个点,并对这个因果进行反向推论。说简单点,这个孩子既能把复杂的问题概括成几个关键的点,同时也能把简单的几个关键点还原为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的推论。这种孩子,完全符合我们“科学育儿底层思维”培养出来的父母的能力,就是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同时还能把这些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用超简单的方式重新讲清楚。我们“科学育儿底层思维”其实就是可以把几个简单的抽象的概念,用简单的方式把逻辑说清楚。

有的孩子拥有超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在未知的情况下做对的决定,说简单点、说人话就是当一个孩子面对一个他从未了解过的知识的时候,他能够迅速的判断哪个答案可能是对的。
有的孩子不怎么听课就能考高分,不怎么写作业就能考高分。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说白了就是智商高。心理学对先天智力也称之为流体智力的定义是什么?就是指一个人不依赖于
学习,不依赖于文化,而能够对未知事物做正确选择的能力,这就叫先天的智力。不依赖于
学习,不依赖于经验,不依赖于文化,就能够洞察、做对事情。
我们社会上那些精英,企业家、政治家、学问家,他们都是智商超高的人。特别是企业家,最容易理解,企业家要赚到钱,一定要洞察做事、做人、市场行业的趋势。这些人肯定比我更快、更精准的洞察这些规律。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是未知的,可能对我来说也是未知的,但是他能够在一片未知,在一片迷雾中迅速的看到真相,然后作对的选择。如果做不对选择,错过先机,就赚不到钱。

做科研也是这样。如果你对现有的知识没有领悟能力,对未知的现象没有洞察能力,你很难提出假设,也不可能找到创造性的方法求证这一切。
不怎么听课就能得高分的这些同学属于智力超常的人。那普通的孩子希望在哪里?如果一个普通的孩子想要拿到高分,就要付出多好几倍的
努力。比如一个智力为 130 分的学生,要在高二的时候拿到年级前 50 的名次,他每天可能需要专注
学习 8 个小时。但是一个智力为 110 的同学,要达到年级前 50 ,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可能每天需要
学习 15 个小时。差距就来了。也就是说普通的孩子学 15 个小时,大概率会精神崩溃,会
厌学。也就是说这样高强度的
学习投入会导致精神异常,精神上的痛苦无法承受。
而那个智商高的学生,为什么就不会精神痛苦,不会
厌学呢?因为她只付出了 8 个小时。你付出了 15 个小时,你不崩溃谁崩溃?因为一个人付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他智商高并不代表意志力就比我们高。他只是洞察能力、领悟能力强,不代表他的意志力比我们强。如果在意志力都同样的情况下,谁付出的越多,谁就越早
厌学,就这么简单。

你会发现,考上北大、清华,考上 985、211 的那些人,怎么就没有被
应试教育打垮呢?很简单,主要是他们智商高,他们在
学习上付出的意志力没有那么多。其次恐怕这些孩子的父母八成都懂得儿童教育,懂得儿童精神世界的需求,甚至他们没有学过我们科学育儿底层思维,也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智商高,他们可以在未经
学习的情况下也能够洞察某些事物的规律。当然不是说所有都能洞察,但至少会比普通的家长更能洞察,他们更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也就是说这些智商高的父母,大概率更能够看到儿童成长的需求、
学习的规律,所以他们做错事情的概率更小。
这个事情就很崩溃。普通父母做对事情的可能性不大,他们的孩子要达到同样的
学习成就,需要付出更高的
努力,得
厌学症的可能性会更大。所以普通孩子的父母千万不要逼迫孩子追求那套东西,人家考清华、北大,人家名列前茅,跟你家孩子没有关系,你家孩子能取得多少成绩,就只能取得多少成绩,不要再咬着牙坚持,那叫造假。造假是没有意义的。首先你孩子很快在高考之前就会被淘汰。没有希望,肯定会被淘汰,如果你要逼着他去
努力的话。第二,就算是他咬着牙考上了一个看上去很厉害的学校,但是我敢保证他肯定不可能在学术上有任何成就。就算是他万一拿到了毕业证,他在工作上也不可能有巨大的成就。那有什么用呢?他该找不到工作还是找不到,他找到了工作该干不好还是干不好?有什么用呢?你造假不就是骗了自己那一瞬间吗?
你说希望在哪里?希望在找到孩子的
禀赋。我生下来就是对音乐感兴趣,我就喜欢搞跟音乐有关系的事情。那你让我去搞音乐就好了。我干这个事情很快乐,我愿意投入,我付出的每一分钟都能够得到巨大的快乐。这个快乐就是对我的奖励,让我更愿意在这件事情上专注投入。我最后一定在这件事情上会超越别人。因为别人在这方面没有
禀赋,付出的效率是不可能比我更高的,那么他就不可能在这个领域比我更成功。也就是说我真想成功,唯一的希望就是必须在我
禀赋所在的方面去发力,而不是在九大学科方面取得那么高的成就。

陶老师这套理论特别是像反对
学习,不是,我们讲的是有效的
学习,真正有用的
学习。考上 985、211 的学生。那是幸存者,他们遵循的是幸存者法则。这些学生也认真
学习了,但不代表认真
学习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他们是经过了一轮一轮的筛选。他们不需要付出那么多的意志力去
学习,他们精神上得以保全。他们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较高,对孩子的伤害能力较低,所以这些孩子的精神生命得以保全。他们的父母善于保护孩子的求知欲,从小就给孩子铺垫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的铺垫。那么他们在中学阶段的求知欲,对这些事物的好奇心得以保全。即便他们遭遇了
应试教育的伤害,遭遇了老师的批评、纠正、否定、打骂,但是因为他们精神生命强度高,他们在
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少,所以他们是整个系统的幸存者。不是因为单一的方面,它是整个系统的成功。他们从来没有犯错误。即便外界环境发生错误,他们自身的成长仍然很好,所以能够应对这些压力和伤害。所以他们幸存了下来。
不是你把孩子送到某市的一中、某市的育才学校,你的孩子就能成才的;不是把你的孩子送到衡水中学,茅房厂,学校,他就能成功的。我们咨询的家庭中,也有衡水中学的,也有什么毛线厂中学的,有回来的,
抑郁了。你看见的就是幸存者。几十个考上清华、北大的,他们学校可有好几千人,其他的人干嘛去了,知道吗?你把孩子送进那个学校好像你的孩子就一只脚跨进了
名校了?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