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生活中如何给孩子更多的自我效能感?


《下乡养儿》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为何城里从小父母什么都顺着的孩子,特别无力胆小,后来去乡下了才好的啊?这个我确实没看过,但很有可能会发生。为什么呢?因为城里条件太好了,不需要孩子做什么事。很少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某种自我效能感成功的体验。必须要做了事,而且慢慢能做成事,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获得自我效能感。如果你在城里生活,什么都不需他干,那确实他没有这个成长机会。但也并不代表在城里就培养不出好孩子。在城里也可放手让他做点事,一般来说像女孩小的时候是特别喜欢干活的,喜欢洗东西,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去干活,效率低,干不好,甚至父母还得再来一遍,帮他收拾。所以父母基于这种情况,然后就自己包揽一切,最后这个孩子就没机会去做事。没机会去做事,怎么会有成功的体验呢?你去做事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同时如果你能帮爸爸妈妈做成事,那对家庭有贡献、有价值,那不光孩子自身获得奖励,而且能得到来自父母的奖励,那生命价值自然提高。所以并非只有乡下才能养好孩子,乡下确实需要孩子干的事情太多,所以没有办法,不得不帮父母减负。不光是乡下,你看我们幼年时,虽然也不是乡下,是一个工厂里,我姐姐5岁多就开始自己做饭了。那是没有办法,因为放了暑假,妈妈去上班了,爸爸也不在家,那真的只能自己弄饭来吃。所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是因为穷才早当家,而是因为自然产生一些做事的机会。而现在城里面的人就是把孩子送去上课外班,没有真真正的机会去做一些简单的事,他就无法体验简单的成功和快乐,当然就会变得百无聊赖。是不是历史上有一个很厉害的人,他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避免因为家境太好,然后不去干活,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这个厉害的人叫陶行知。他有一段时间在国民政府好像担任中华教育会会长,反正那个收入颇丰,就是他们家请了很多庸人,他的孩子啥活也不用干。他自己又忙着上班,也没时间陪孩子,他一旦离开家,他的那些庸人就代替他的孩子把活干了,最后他决定辞去会长的职务,放弃高薪安逸的生活,然后去办一个师范学校,把所有的钱和家产全部投到这个师范学校。当然还是不够的,还要去画点缘,办师范学校的过程中,坚决能不买的就不买,能让这些学生自己干的就自己干,包括桌椅、盖房子,很多事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干,就是在做中学。提倡的是教、学、做三合一,所以这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们想的东西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样。当然,我相信辞去会长不仅仅是出于这个原因,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跟这个有关,就是家境太好了,他又没时间亲自带孩子,不想看着自己的孩子天天过着少爷的日子,什么也不干。然后他就很焦虑,其实对我来说也一样,为什么呢?只要我不亲自去带孩子,我的孩子大概率就没有太多机会去做一些他想做的小事,或者参加一些劳动。所以我也很担心,但我没有陶行知那么伟大,重新回到一个失业状态,然后回去亲自把孩子带到初中。我好像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做这样的决定了,所以我永远是我,他永远是他啊。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明白,农村和城市之间孩子成长的环境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城市的环境设施太好,父母希望孩子多读书,或者去做一些看上去更高大上的事,而在生活自理、帮助家务方面的要求和期待就会减少,那孩子就失去了很多做事的机会。几百万年以来,小孩子都喜欢模仿大人,母亲跟着老人去学做事,其实小孩子学做事就是玩游戏,小女孩“过家家”就是体验在家庭中去做一些简单的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开心的事。但现在社会变得很不一样了,觉得学习、才艺才是唯一重要的,这些东西都是非常虚无的,不能给孩子真正的生命意义感、存在感啊。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