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男孩和女孩教育的不同点


家长:陶老师,我有个问题想跟您探讨。您说过韩红不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反而热心地做公益,不顾自己的身体。这种心理您怎么分析?

陶老师:我没有怎么分析,我的意思是因为她小时候的经历是缺少父母之爱,或者缺少友人的陪伴和关注,所以她非常能够感同身受跟她差不多的这类人群,比如受过伤害的人,或者缺少生存资源的人的感受。所以她把自己的很多时间都用于去救助这些人。她受到自己童年经历的影响,做的事情不完全是在焕发自身的潜能。其实韩红的潜能应该是在唱歌方面,但是她把很多精力都用在做慈善方面了。

家长:陶老师,您还是比较支持她做这种公益的,是吧?



陶老师:不是,做公益没有错。但是我认为韩红的禀赋是在音乐方面,或者歌唱方面。我们说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应该追求自身潜能的最大化。

家长:您认为她那么早去做慈善,不是最好的选择?

陶老师:是这个意思,她做这个选择是因为她成长的缺失。大家可以想一个问题,当每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的时候,实际上整个社会创造的价值是最大化的。当整个社会的价值最大化的时候,所有资源匮乏的人才能够得到更多资源的补给,这就是社会运行的效率最大化的逻辑。当然韩红因为个人的缺失,很早就选择去做慈善,这个行为本身是了不起的行为。但是我觉得从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最大化的来说,其实不是最佳的选择。没有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化,她对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没有达到最好的状态。



家长:还有一个问题,她在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教育方面,会不会有所不同?对女孩子来说,母亲和女孩过多的互动,不管年龄大小,这种互动都会给孩子带来比较强的安全感。如果是男孩子,母亲和男孩过多的互动,会不会让孩子缺少奋斗感,或者让他老想回到母亲的怀抱。当他安全感充足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成父亲的角色,去跟他亲密地互动,这样能促使他更多地接触社会,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陶老师:我理解你的意思,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但是其实有很多变量,比如母亲跟男孩的关系模式,要看母亲有没有给到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如果给到了充分的安全感,这个时候母亲是否还需要跟男孩互动?在我看来,他还是需要的。

首先,男孩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他的生命并不是只有战斗或者狩猎,他也需要家庭关系的支撑。同时,如果母亲给到男孩安全感,母亲仍然还可以给到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甚至是能够跟他探讨一些未来的事情。当然,前提是母亲胜任,是可以继续进行这样的互动的。你看看爱迪生,也是他妈妈带着他去学习这些东西的,也没听说他爸爸干过什么事情。母亲也可以引导男孩成功的,前提是母亲有这样的远见。



所以卓越的父母,是可以取代另外一个父母的。从大多数意义上来讲,一个父母很难做到卓越的话,父亲的职责和母亲的职责就有显著的差别了。这跟男女的区别有关系,我们说男人,比如父亲,他更喜欢去研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面向未来的事情,以及在某个领域里面进行深耕,研究工具,研究拓展人类认知和行动边界的事情,这是男人的喜好,女人一般不喜欢干这个事儿。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普通的父母有分工,那是最佳的选择。当然,仍然还是存在变量,有的父亲虽然对这个世界有一些了解,有些想法,但是他不肯花时间陪孩子,也形同虚受。有的母亲,虽然是女性,也喜欢追剧八卦,但是她同时对这个世界也有很多理性的思考,所以就很难界定了。

从大体上来讲,孩子既需要母亲的陪伴,同时也需要父亲的引领。也许有的父亲可以取代母亲的作用,有些母亲可以取代父亲的作用。所以这不是限于角色,而是限于应该做的事情。



家长:明白了。父母在孩子心里能起到的作用是主要的,并不是女性家长和男性家长就得分工得特别明确。有可能男性家长做的一些工作,就满足了孩子对母性的一些需求,也有可能女性家长所做的一些工作,能够支持孩子在社会活动有一些引领作用。

陶老师:对。像在我的家庭中,实际上我做了很多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太太不关注这个事情,她自身有很多缺失。她有时表现得像孩子一样想要索取,而不是付出。我知道她在有些方面难以起到一个母亲的引领作用,所以这方面我就去做了。包括很多有名的老师,他能够把一个孩子唤醒,能够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才,其实也是因为他做了很多父母要做的事情。比如我以前的领导王金战老师,他之所以能把很多倒数第一名的孩子送到北大,其实是他做了很多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他在孩子面前是具有权威的,也是掌控资源的。所以他轻易地就能做一些父母没做的事情,做了以后,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问题也就解决了。

我们科学育儿底层思维学的东西,不分别针对爸爸和妈妈,我们只是去讲哪些东西对孩子很重要,能满足的就满足,不能满足,孩子可能就会有缺失。至于是妈妈去满足,还是爸爸去满足都行。如果都能去满足,那是最好。



家长:我前几天看过一个心理专家说,家庭教育只应该在孩子七八岁前完成,以后就不再需要家庭教育了,我挺疑惑的。

陶老师:不同意,只是七八岁之前最佳。因为越早把一个孩子基础的生命价值提高了,他做什么事情就都顺了。但是孩子13岁了,你才重新关注家庭教育,就没有希望了吗?不见得,我们很多厌学家庭,孩子都13、4岁,16、17岁了吗?父母如果重新学习家庭教育,重新去爱自己的孩子,虽然还有一些缺失,但是大部分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的。当然越早越好,这毫无疑问。传统说的3岁看大,7岁看老,指的是孩子的后天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基本的生命价值的水平已经得到了一个基础的铺垫。铺垫得好,以后就不用费劲自主发展。

家长:但是我发现,男孩子一般到一定年龄后,就不愿意和母亲做更多亲密的互动了。



陶老师:不是这个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不就是要远离父母的控制的这么一个趋势吗?不管好孩子、坏孩子,或者成熟的孩子和不成熟的孩子,都有这个趋势,就是要逐渐远离父母的控制,这是正常的。但是远离不代表你对他没有影响力,仍然有影响力,只是这种影响力跟以前不一样。以前小的时候,是依赖于你存活,所以你对他的影响力是生死的影响力,长大后你对他的影响力只是价值观的影响力。

你看汪小菲,小时候家庭和教育有缺失,现在母亲无论怎样去引导,去和他互动都很难再完善他的人格的。所以他自身就得仰赖于他自己带养孩子,或者自我成长。我们说错过关键期,有些事情确实是要难一点。因为他的人年龄、社会舆论,还有各方面已经不允许他再去听他妈妈的话了。假如你还是一个听妈妈的话的孩子,就会被社会所谴责。妈宝男年龄大了以后,他的主要成长不再来自于父母的成长,而是仰赖于自我成长,自我教育。所以孩子大了以后,他也不再依赖于父母的影响力,父母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父母的作用是越来越低的。

所以养孩子,即便是我们过去不太懂教育,没怎么教育孩子,也比教育错了更好。你不去教育,你的孩子可能还保留了自我思考、自我成长的天性。如果你教育错了,孩子直接躺平,他就对抗教育,对抗别人的指导,就更麻烦。



如遇家庭育儿困惑,可私信咨询陶勇老师。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