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这个方法一定能成!
一、需要了解他的智力优势和擅长的学科,并让他在这些方面得到发挥。
父母要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绝对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科都感兴趣,这是现实,他一定会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
原因很简单:

(一)因为每一个人智力擅长的方面是有限的。根据嘉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至少可以分为八个范畴:分别是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然智力。
(二)有可能“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无法对应到具体学科上,那剩下的六项会对应到具体学科上。但是一个人的
禀赋,他擅长的方面可能在一项或者两项智能方面,很难在所有方面都擅长。
(三)当然还有一类孩子是属于高智商的孩子,即使高智商的孩子也不代表他对所有的学科都感兴趣,但是不那么感兴趣并不代表他学不会,相对智商没那么高的孩子,高智商孩子更容易学会他不那么感兴趣的学科。

(四)对所有学科都有兴趣的孩子,很罕见,不能说没有,毕竟这个世界无奇不有。因此,客观看待这个问题不必焦虑。
二、那么如何让孩子在他没有
禀赋的学科方面,让其产生兴趣从而学好这个学科呢?
虽然这个事做起来不简单,甚至很难。但不是没有办法。

(一)先要了解᠌᠌“多元智能理论”
假如一个人的“语言智力”很强,是指对外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说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
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由记者转变为演说家、作家和政治领袖的丘吉尔。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口才能力,但是和知识面无关。但相对在“逻辑数学智力”和“空间智力”方面没有什么优势,甚至是弱势。但是这个学科也要考数学,那怎么办呢?
(二)鼓励与引导

鼓励引导孩子征服这个学科,换句话说就是要单科突破。在没有天生的奖励机制情况下,学好某种学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不拥有先天的优势,现在要从后天行为中来创造这种优势。
(三)让孩子自信面对,挑战不擅长,方能突破困境。必须陪孩子全力以赴坚持一段时间,直到把这个事情做成功为止,这个时候奖励就自然就会来。
比如用三个月的时间,专项
学习数学,数学成绩就有可能从不及格到80分,这个时候数学方面的
学习自信就恢复了。然后再听老师新的问题,就能听得懂了,就不畏惧数学了,从此就跟得上了。数学方面的消耗变少了甚至只剩下奖励了,因为付出的代价变小了,同时也胜任了,甚至还考得不错了。实现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