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朋友的求知欲好奇心,怎么最大化的激发出来?为何家庭的平等与自由能够给孩子自我蓬勃发展的空间?


五岁半男童,觉得他玩东西都玩得很浅,例如玩蛋床时,他只会在那跳几下,而不会多跳几下,探索弹窗的规律,享受过程的乐趣,或者尝试玩出花样。还有跟朋友玩,他觉得不好玩就不跟人玩,常常只跟固定的三四个小朋友玩,不会主动大胆去结交不同类型的陌生小朋友,享受与不同人交往的乐趣。觉得他对做事没兴趣,例如洗澡,不喜欢自己动手洗,遇到困难退缩,怎么改变这种行为?我觉得对孩子的陪伴和爱已经尽力了,孩子很像他爸爸,是不是跟遗传有关。

首先,孩子跟固定三四个小朋友玩,这已经不少了。能够跟三四个小朋友玩的高兴,慢慢的就是家庭和家庭之间要经常来往结交,经常出去活动,经常在一起。人和人的关系在于能连接起来,而不在于多少。当然,对于人际智能比较强的孩子来说,他当然就喜欢玩,喜欢结交,结交就是他的乐趣,因为他擅长。你的孩子如果不擅长跟人结交,你非要让他去做这个事儿,他当然是做不好了,会让你失望。

至于研究各种玩具,各种玩法的规律,这个确实也有天性在里面。有的孩子就特别喜欢琢磨,喜欢把一件事情给研究明白了,然后再干别的。有的孩子好像对身边的很多事情没有什么兴趣,也不知道怎么玩能玩出花样,这肯定是有天性的部分。其实,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也跟后天他的探索行为有没有得到支持,有没有得到鼓励有关系。先天的求知欲、好奇心,加上后天的引导,就塑造了一个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后跟别人有显著的不同。



你的孩子还那么小,还有机会。一定要让一个心态年轻,幽默,喜欢玩乐,天性比较乐观的人要带着他玩,因为小孩子他有时候没有什么创造力,想不出来,如果有人带着他一起玩,玩出水平,玩出花样,玩的高兴,玩的彻底,他慢慢的就能够把这种能力泛化到其他的领域。家庭里面如果有一个乐观的积极的,心理比较接近儿童心理的,或者能理解儿童心理的人,他要带着孩子玩。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提倡早婚早育。妈妈或者爸爸很年轻,他们就会玩,年轻有精力有体力,愿意去做一些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年龄太大了,像我都四五十岁了,天天让我跟孩子玩那种特别幼稚的事情,确实是会觉得特别难受。刚玩一次或者玩久了以后,就会烦躁,从这个角度讲,还是早生孩子比较好,因为年龄小,体力跟得上,心理也能够理解小孩喜欢怎么玩,你也愿意玩。反而是人到中年慢慢的不喜欢玩了,然后变得严肃刻板,变得不太在乎生活中的乐趣。这种父母肯定是带不好孩子的。

过去,就算父母不会玩、不爱玩,影响也不是很大。过去的孩子都是散养的,大家都住大杂院或者住小平房,孩子都是一窝一窝的,互相追逐打闹,只要家长不横加干涉,一般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玩。

现在很不一样,家庭越来越小,可能就是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父母自身的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去陪孩子,孩子也找不到人陪他玩。孩子没有自由,也没有一起玩耍,从别人身上学不到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陪伴着玩,父母就起决定性的作用了。如果父母开朗幽默有创造力,愿意陪孩子玩出花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心理资源。父母的陪伴,父母的引导,父母带来的开心快乐,就是一种心理资源。



现在有很多孩子到了初高中阶段生命价值很低,觉得这个世界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也不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要追求什么,吃饱了喝足了往那一躺,刷个抖音刷个短视频,这跟父母小时候陪伴太少,没有什么生活乐趣,生活中没有什么意思,也没有什么快乐,也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就更谈不上要带孩子去追求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的铺垫。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就会觉得什么都没什么意思,没什么可研究的,好像这个世界本应如此。其实你琢磨这个世界神奇的事情太多了。陶老师在那么远的地方讲话,我们都能听得见看得见,手机为什么就能实现这样的功能呢?你不断的去问自己,就会发现有太多的问题都搞不清楚。

但是,一般的孩子他就是司空见惯,看不出有什么名堂。这个真的跟小的时候玩的不够,玩的不够有意思,缺少创造性有关系。所以,先不要讲天性,那部分没法改变。我们讲后天环境,如果想要让你的孩子对这些事情能够有想法,能够有各种各样的兴趣,你就得带着他去了解身边的事物,要去训练他的洞察力,要把他的洞察力给唤醒起来。

亲爱的,你知道为什么花到了秋天会枯萎吗?为什么秋天大树要落叶?你可以提很多很多问题,不管你回答的对还是不对,都能够促进孩子开始思考。跟孩子津津有味的去探讨这些问题。这就对父母有很多很多的要求了,首先你得懂儿童的基本的认知发展规律,得懂高情商的言行,得懂启发式提问,得懂专注倾听。所以,你的综合能力强了以后,你自然而然举手投足之间就能够给孩子启发,就能够促进他思考,也能让他愿意跟你讨论。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去仔细达成的事情。你给孩子的引导越多,时间越早,做的越到位,孩子自然就会对这些事情敏感,愿意去研究。小孩天然有一些求知欲、好奇心,孩子受你的影响,开始关注世界的规律,所以这事不容易。



初高中之前的家长都要好好跟着我们学呀,你的时间金钱就应该花在这方面,你不要花在什么陪他上课外班呐或者去干什么,或者让他去哪个城市旅行,这不是特别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让他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我们近期要推出专家型父母的陪伴课程,就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去成为一个懂孩子,会做好父母,会引导,不仅能够把孩子拉出坑,还能把孩子培养卓越,我们要去提供这样的陪伴服务。孩子在初中之前,我建议大家跟着我们学几年,其实跟着我们学也不难。

我的小女儿 3 岁的时候就教会她自己洗澡,自己擦屁股,大部分事情我们都不用干。我记得有一天有个家长说他孩子都快初中了,自己累的不行,什么都要去盯着孩子。比如说带什么 OK 镜呐,这很贵的东西,怕她带坏了。我儿子三年级和四年级时候戴 OK 镜,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大人帮他戴,太烦人了,每天睡前要搞 10 分钟,然后早上起床搞 10 分钟,大人也烦他也烦,最后就花了一个晚上教会他自己带了以后他就自己带,他也自由了,大人也自由了。很多事情只要你让孩子去做,他就能学会。

我也不知道你家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自己动手写,反正我觉得小孩子都愿意自己干,你孩子这也不喜欢,那也不喜欢,难道这么早就厌世了?反正我觉得你只要把这个孩子带好了,你享受的就是人间的天伦之乐,就没有什么烦恼。



如果孩子没有带好,他的生命价值不高,安全感不高,他就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怪毛病,要去纠正这些毛病,你根本就一筹莫展。根本原因就是你在生活中对他的需求满足太少。你们之间的关系不像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就是我跟我小女儿不管是我的小女儿,还是我的其他的家人,我跟他们相处,就跟同事相处一样。不能因为你是小孩子,我就要控制你,不能因为你做的不好,我就不让你做。我们之间就是他有他的快乐,我有我的快乐,他有他的事儿,我有我的事儿。他自己的事儿干的不想干了,就找我们玩,我的事情干不想干了,我就找他玩,就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模式下,孩子的自我,心理能力,心理年龄、精神生命就会蓬勃的生长。就像一个土壤里面的一棵树苗一样。它自己该怎么长,它自己就知道怎么长,因为到底该怎么长,基因里面已经规划好了,不需要你去教。依我看,这些事儿都不用管,你只需要去爱你的孩子,满足他的需求,好好玩,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美妙,孩子他自己就好了。一个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不会变成一个坏人,只有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他为了确保自己能生存下去,他才会铤而走险去冒险,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也是万不得已。但凡有路走,谁不好好走就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只要没有阻挡,肯定就流下去了。如果有阻挡,他就必然要改道,要顺势而为,这不是一种哲学思想,这是一种科学育儿观,我已经把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告诉你了。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