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教育官网

孩子不听话,打就有效吗?怎么才能让孩子听话?


你的孩子有没有经常出现不听话很气人的时候呢?遇到这种时候,你是打他骂他还是好好跟他说话,还是怎么做的呢?

有的家长会认为打孩子是最有效的。比如说咱们东北有的生炉子,不让孩子摸炉子,孩子偏要去摸,手给烫了起泡,怎么办呢?是不是又上不了学也玩不成,还得父母伺候他?那你说这种行为该不该打呢?

又比如不让他玩玻璃杯,他偏要玩,“咔嚓”掉地上摔碎了。摔碎是个小事,玻璃杯一套五个现在只剩四个了,是有点气人。更关键的是碎了的玻璃杯容易扎着脚,你说多危险的事?说了不听,该不该打?



又比如说不让孩子爬树,不让他去爬那个小石坡,他偏要去爬,万一摔下来怎么办?虽然现在没摔下来,问题是父母担心他摔下来。不让他去爬,他偏要爬。那就得盯着,得去站在旁边守着。累。说了他不听,把父母搞得那么累,情绪不好。

又比如说到点该睡觉了,喊他睡觉就死活不睡,就想玩这个玩那个,是不是该打?又比如说饭做好了怎么叫他也不吃。又比如说回家来怎么喊他写作业,就是拖,拖到最后不能再拖了。父母天天这样盯着。如果孩子作业完成不好,老师还找家长麻烦。这种孩子该不该打?

我并不同意轻易打孩子。当然我不是说什么时候都不能打。这个事儿不能轻易干,不能经常性地干。如果你这辈子打个一次、两次。那我觉得情有可原,而且打必须在某种情况下打。什么情况下呢?明明知道这件事情是违反做人做事底线的事情,他偏要去做,给别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或者是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那这个事老犯,那我得打一次。



你不能经常打,经常打没用。打了以后,虽然当时可能这个行为被制止了,但是孩子的内心会发生变化,什么变化呢?首先他会觉得:“我真的是不听话的孩子,我爸爸说我不让干什么,我就去干什么。结果还经常搞砸。那我是不是一个干不好事的孩子呢?我看是这样。他们老证明我这也干不好,那也干不好,所以他们老是限制我。可是我想去干这些事儿,那为什么老不让我干呢?说明他们肯定不爱我,什么好玩的都不让玩,而且还经常骂我打我,他们肯定不爱我,那他们不爱我,那我就是不值得爱的孩子呗。我不值得爱,那我生命就没有价值。”

因为人类有一个底层的心理机制,如果小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这个生命是没有资格活到成年的。所以他慢慢地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资格活到成年,那他未来就没有希望。未来没有希望的孩子,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会。父母也不爱自己,也不支持自己。处处受限制,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还有必要那么努力吗?

没有希望的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希望的。到了初高中,十有八九会选择躺平,要么就特别叛逆。选择躺平是放弃未来;特别叛逆,想要震慑父母,让父母不敢再骂他,不敢再打他。躺平叛逆哪个是父母想要的呢?



那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打,这些事怎么解决呢?你问得好。你问出这句话,就说明你打孩子并不是因为打孩子是最有效的办法,而是因为你不知道更好的办法。我一个一个地给你讲更好的办法是什么?

比如说孩子非要去摸那个很烫的炉子,那你抓着孩子手:“来,跟爸爸一起摸一下这个炉子到底烫还是不烫。”你让他摸一下。但是刚开始摸一定要用手背去摸。为什么?手背它的触觉比较敏感,而且它的这个瞬间的反应能够能够逃离有害物。所以遇到有伤害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用手背去试一下。你让他去摸了炉子了,他还会天天想去摸吗?打死我也不信。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是你不让他摸,他就偏去摸,他偏要用一种危险的方式去摸。所以你还不如教他用一种安全的方式去尝试、去了解一种有害的事物为什么有害。

又比如这个玻璃杯的事:“来,爸爸跟你一起来玩玻璃杯。你看这个玻璃和玻璃碰撞的声音太美妙了。你看玻璃杯里面装不同的水,用筷子敲起来,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你再拿起玻璃杯往地上一扔,“啪”碎了,你就再告诉他:“亲爱的,玻璃特别坚硬,但是特别容易碎,掉地上十有八九会碎。当然掉在硬的地面会碎。如果是木地板,它可能碎不了,但是玻璃和玻璃之间碰撞也会碎。”然后我们再拿一个塑料杯,我们随便怎么扔它也碎不了,我们来了解不同材质做成的杯子有什么不同。我们既传递了生活常识,也让孩子对身边事务的运行规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他也知道玩玻璃杯应该怎么玩。你说是不是这样更安全呢?



又比如说孩子喜欢爬山爬树:“来,爸爸陪你一起爬山爬树。”你带着孩子去爬,把他锻炼成敏捷的身手,孩子就不爬了。你见过哪个孩子到初中还爬上爬下的?没有。初一可能有,到初二进入青春期以后,没有孩子再喜欢爬上爬下了,除非无聊。所以你还不如教他一起爬山爬树,上房接瓦,练得一身敏捷的身手。真正危难来的时候,唯一能活下来的就是你孩子。

又比如说该睡觉了,死活不睡,那你得形成一个流程。睡觉要有一个睡觉的流程,那个流程走完,她自己就该睡觉了。“宝贝,又到了该洗漱上床睡觉的时候了。”但是你要把洗漱、上床讲故事这个过程搞得特别美好,搞得他特别喜欢,他才愿意去做这个事。如果每次洗漱你都骂他,每次上床讲故事敷衍了事,几句话一说完:“啊,那睡觉。”那你想想,这个上床睡觉就变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事。谁愿意主动去做这个事呢?

又比如说饭做好了,孩子还不来,你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想揍他?揍他有什么用呢?下次他还是这个样子。他为什么不来呢?他不是不想吃饭,是因为他想把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他想干一件对他来说更重要的事,比如说玩积木或者干别的。那你怎么说?你这样说,十有八九能成:“宝贝,你是现在吃饭还是五分钟以后吃饭?”“宝贝儿,你是现在跟我们一起吃饭呢?还是玩儿一会儿你自己吃饭?”“你是愿意让爸爸妈妈等着跟你一起吃,还是你一会自己吃一个汉堡?”当然怎么说都行。不要以为按时吃饭就是好习惯。不要以为按时吃饭,营养就好,就不得胃病。我小的时候也不按时吃饭,甚至还经常吃不饱吃不好,那没说我有胃病,这么多年也没怎么胃痛过。所以他跟那个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又说写作业的事儿。你从他一回来开始,一直催到晚上八点还没开始行动,有用吗?没有太大的用。那怎么说才行呢?怎么才能让自己不用发脾气,甚至不用揍他,不用骂他,他就能去写?

我儿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出现这种情况,我就用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小伙子,你是先玩会再写作业,还是先写作业呢?”当然是先玩了。玩得差不多了:”小伙子,时间到了,你是现在就去写作业,还是再玩五分钟去写?”那当然再玩五分钟了。有时候说:“爸爸别着急,等我把这积木搭起,搭完了再写。”“没问题,那再玩十分钟。搭完了再去。”该写作业了:“宝贝,你是先写语文,还是先写数学呢?”你把选择权给孩子,那他当然就愿意配合,愿意去做了。

所以按我说的去做错不了,这样就不需要骂,不需要生气,更不需要打,同样能够起到提醒敦促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伤害的。我没有骂人,没有情绪化,没有让孩子害怕,甚至没有打他。刚才我说的孩子被打了以后,觉得自己不听话,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生命价值变低,没有希望,然后就要躺平,这些伤害就没有发生。但是事情又办了,这是不是更好的选择呢?



 

Collect from 底层思维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