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欲、好奇心被家长老师抹灭。幼儿园大班孩子就厌学。
小学,幼儿阶段总是说题目怎么做,抱怨作业多,题目难。我常听您讲,像蒙台梭利的书会提到孩子在幼儿的时候,或者出生的时候,就带着本性的探索欲、好奇心,就爱思考问题。这个爱思考后来是怎么变没有了?我有的时候也会
比较好奇。
这是一个好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思考了?
孩子小的时候有非常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大家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小孩子翻箱倒柜,不肯睡觉,要去玩。小孩子的玩就是
学习,所以小孩子从小就爱
学习。特别是到了三四岁、四五岁的时候,喜欢问为什么。想搞清楚事物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水为什么会结冰,为什么石头砸人
比较疼,海绵砸人不疼……现象或者事实本身孩子们早已经观察到了,他想研究为什么,这就促进了他的思考。

孩子求知欲、好奇心是天生的,因为如果一个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求知欲、好奇心,那么他就不会去研究身边的事物,他要不研究身边的事物,那可倒大霉了。如果他对身边的事物不了解,那么他就不清楚这些事物到底有没有害,能不能拿来帮助他生存与发展。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求知欲,好奇心,他对很多事物都搞不清楚,不了解,他怎么能判断事物的运行规律呢?他怎么能很好的运用身边的事物来帮助自己生活、
学习和成长呢?他更不可能去洞察一些未知事物的规律。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是个废物,他对身边的事物都搞不清楚,更别说对未知的事情了。
究其原因,就是小的时候该玩的时候没玩够,该去探索的时候没探索够,父母以各种“为你好”的名义:天气冷,外面太冷,天气热,外面太热,还有蚊子,反正怎么着就是待在家里
比较舒服,或者是做家长认为满意的事情,才觉得是重要的。
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求知欲和好奇心这种基础的能力会慢慢消退。根据蒙台梭利敏感期的法则,一个人在某个阶段想完成某项能力的发展任务,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充分满足的话,那么他就会错过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一旦错过,有些能力就消失了,或者有些求知欲望就很难再现了。

家长好像是为孩子好,避免遭罪。特别是有些老人带孩子(我不知道你们家孩子是不是老人带的),基本上是死盯着(我说的是“”负责任的老人)。负责任的老人盯死了孩子,不让孩子跑,不让孩子跳,哪里好玩就不让孩子去玩。老人带的孩子语言能力差,思维能力差,求知欲、好奇心被扼杀。当然也有个别的,实在求知欲太强了,扼杀也扼杀不了,还有幸存的一部分。但是整体来说就会被扼杀。往往都是因为在敏感期的时候,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优秀的家长该怎么做呢?优秀的家长不光要满足孩子当下想去奔跑、跳跃、攀爬,想要去探索,想要去玩水、玩沙子、玩石头的需求,甚至还要带着孩子去寻找更多的这样的有趣的地方,让孩子玩个够。这是优秀家长干的事情。
一般的家长或者是老年人干的事情是:“你不要去给我惹麻烦。你摔了,说明我不会带孩子,人家都看不起我,你不要摔;你别把衣服弄脏了,我还得给你洗,还给你换,挺麻烦的。”有的家长,孩子的衣服甚至都不能用洗衣机和大人的衣服一起洗,必须手搓,这不是更让自己辛苦吗?越辛苦,你就会越限制孩子做事情。

种种原因,慢慢的就没有求知欲、好奇心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不完全是家长的功劳,完全是老师的功劳。老师把
学习、探索的过程全部忽略掉,只剩下对结果的死记硬背。孩子都是在游戏中
学习成长的,把游戏的过程变成了一个让人痛苦、烦躁、不安的过程,谁还会喜欢这样的过程呢?谁还愿意去
学习?最后干净水、脏水一块都泼掉了。
教育者会不会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变成一个游戏,就决定了孩子会不会在这件事情上更愿意去合作,或者更愿意去操作。如果把这个过程变成一种痛苦,变成一种灾难,变成了一个谁都不想去面对的事情,那孩子
厌学是铁定的事情。

现在向我们求助的
厌学的孩子,最早最小小学就有,幼儿园就开始
厌学了。现在有一个幼儿园大班,老师让孩子去学小学的内容,说学就学,能学多少算多少,行不行?不行。学了以后还得会,不会家长就着急。所以在孩子真正有机会进行抽象
学习之前,就已经把
学习的感觉完全给搞砸了,孩子死活都不肯去上学,死活都不相信自己能学会,这么小的孩子就已经
厌学了。这些教育者,“功劳”真的是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