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学习后还会有情绪化的情况如何破,根本性问题是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育儿的难点在于实践过程中的情绪控制。陶老师讲的理念浅显易懂,但是一用就错,一说话就不对。因为当孩子做一些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内心告诉自己不能发火,不能语言暴力、表情暴力。但是情绪在,那自己的情绪没有疏导出去,孩子就能感受到。请问老师快速的疏导自己情绪的办法是什么?
实际上你还是没有学通。你之所以容易情绪化,是因为你敏感脆弱,我们说孩子的情绪化就是因为孩子敏感脆弱。孩子情绪化是因为他有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你的情绪化是因为你脆弱敏感,那你的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你就想要向孩子索取。所以你需要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你才能够真正的带好你的孩子。你说我学的那些理念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了。你不学这些理念,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对错呢?你不学这些理念,你情绪化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现在正在发生什么,正在经历什么?我们学了高
情商课程以后,就能对我的情绪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当我的孩子玩手机,那我火冒三丈,我这种情绪化的表现就是为了震慑对方,让对方服从我的需求。那这个时候我就要去了解我到底有什么需求。很显然我是希望孩子听话,因为孩子不听我的话,那我觉得事情要失控,孩子不听我的话到底会不会失控呢?这是一个问题。事实上孩子不听我的话很有可能不会失控,甚至比听我的话更容易成功。
我们经常在讲为什么不听话的孩子更有出息?我们这个也是讲过很多这个话题的,你有没有听明白?如果你听明白了,你又发现你是希望孩子听你的话,因为你怕失控。我们讲过的为什么让孩子听我们的话,他更没有希望?如果你又想起这个课里面的理念,那你这这个时候你一定能做出一个判断,就是我现在正在向孩子索取听话这个结果。但是陶老师认为,如果孩子听我们的话,什么都听我们的话,那他是没有希望的,那这个时候我就不应该向他索取听话。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应该通过你
学习的理念进行这个信息加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到底还需不需要情绪化呢?我情绪化是在索取一个听话的结果,但是我的孩子听话了以后他可能会更糟糕,那我还要不要索取这个结果呢?不需要了。这就是通过认知
学习,通过一个逻辑,通过一个理性的思考来去告诉自己,我不需要情绪化,因为我情绪化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导致新的伤害。但是你现在拥有了这种理性思维,你通过
学习我们的课程拥有这种理性思维,那你发
脾气的这种概率肯定会降到以前的 1/10 或者是1/5。就算是你还会情绪化,但是你情绪化的概率会降低很多很多,这是毫无疑问的。那这就意味着你孩子从你身上受的伤害就少了很多很多。

难道你说这个
学习是没有价值的吗?难道你会觉得你没有成长吗?难道你会觉得这个叫一说就错吗?好了,我们刚才说的是通过认知,通过理性思考来去解决你减少情绪化的过程。但是这仍然没有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自身生命价值低的问题,你仍然这个还没解决。我们要去跟我们的爱人建立连接,我们要跟我们的父母建立连接,我们要去爱我们内在的小孩。我们要把家庭运营好。然后我在家庭运营好以后,我自身的这种重要性、自身的价值感就在家的家庭运营中得以体现。就是你得把我们学的方法一个一个的去实践,而不是说因为你在某件事情上又情绪化了,然后就就全盘否定你自己。如果你在一件事情上就突然全盘否定你自己,那确实是认为你要么就是学的不到位,要么就是做的不到位,要么就是成长不到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成长。你注意,人的心理成长它不是线性增加的。比如说我每天
学习一点点,那按道理说我的孩子每天就会好一点点,那可不见得,就是说你很有可能学了三个月以后,你突然某个能力增加了,突然你在高
情商方面,在跟孩子聊天方面顿悟了,这个时候你的这项技能达标了,然后你再经过三个月的达标的技能实践,你三个月以后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受你的塑造了,那真正发挥作用可能是在六个月,当然这个事情要根据你的这个能力的增长速度,还有你在实践过程中实践的执行力有关系。我们说这种执行力强的家长,悟性高的家长,我们讲完一个课,他立马就不用说了,他立马就能够把他孩子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跟我们的理念进行一个转化,他用我们的理念作为一个基准,作为一个公式和定理,然后他做一些转化,变成在他生活中能够实践的方法去在他孩子身上去实践。这就叫执行力高的人,执行力能力强的人,悟性高的人。即便是这种悟性高的人,这一件事情上成功了,他过两天还是会受挫败的,因为他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悟性高的家长三个月就能让孩
不上学的孩子回去上学了。但是对不起,她并没有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卓越的孩子。就他在带养孩子的过程中,还有一大堆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如何构建
梦想和目标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在
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的问题,如何让孩子拥有高
情商的人际交人际能力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一大堆都需要去解决。
那你说我的孩子在
学习上还没有显著进步?你说我这三个月是不是没进步呢?不是。他的孩子已经回去学校了,已经上学了,然后也生活
作息也正常了,那进步是很大的,但是不代表她能搞定孩子的所有事情,也不代表他对未来的事情中什么事情都能搞明白。所以你能不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好,确实是需要你举一反三的能力。就是如果说你还有比我们这个更简单的,那你可以推荐给我。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跟一个班一样,这个老师教的再烂,他总有几个冒尖的。老师教的再好,他总有几个学不太好的对。但是学的好与不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们愿不愿意学。陶老师是让你学的过程中,觉得这个东西简单、容易、不难、不痛苦。有希望你才愿意学下去。所以我建议大家,就是尽力而为,反正就是你有多大力气,有多少时间你就学多少,你不要老强迫自己说,我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我一定要达到什么水平,这个不容易,我觉得还是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富足了。然后我们说有余力才学,那爱孩子或者是带把孩子培养成卓越的孩子也是这样。首先你得内心充盈了,你才有力量去爱你的孩子,你才有力量真的去帮到你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帮就是真心的付出,就是真正的这么认为,而不是说我咬着牙,你要咬着牙只代表就是你自身的能力还不够,就你的认知没问题。但是你自身的能力还不够,力气还不够,还不足以轻松做到这些要求。所以你自身的能力无法轻松的做到这种要求,那说明你的能力需要成长,不是说你学完你就拥有这样的能力的。认知是解决 70% 的问题,你自身的成长还有30%,还需要通过完成与父母的连接,建立广泛的社会化连接,建立跟家庭的连接来自我疗愈这是你需要面临的课题。
而这些课题对于有的人,有的家庭来说,可能是终身都需要
努力的,我们说人生就是在挣扎,其实生活是苦难多。所以每一个生命都是在挣扎,挣扎什么呢?就是要寻求,他一方面又要寻求自由,因为只有自由他才有成长空间,一方面又需要寻求安全感,而安全感就必须要建立连接,建立连接就必须要有约束。所以人就是一个矛盾体。所以从这个角度去来讲,如果说你思考很深入的话,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有就是爱的艺术,这就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就是既要追求自由,同时也要获得爱的安全。人就是我们说在挣扎。所以我们为什么一直要倡导给到你孩子超强的精神生命力呢?一旦有了超强的精神生命力以后,那学什么东西或者做什么事,那都是自然而然能成的事,就是时间早晚的事。而没有精神生命力你是没法做,就是什么就很难,就是你学起来很慢,学不进去,然后做起来乏力就没有成效。所以我们讲了那么半天,就是一定要去疗愈孩子的精神生命力。同时我们要去提高自己的生命力,你才能够从知道到做到。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成长。

就是成长我们的生命价值,成长我们的精神生命系统,如果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成长你的心理能力。我们再说一个更通俗的一个概念,就是让你的心理年龄跟你的生理年龄匹配,就是你的心理年龄要成长,不能卡在童年,卡在童年,你就是属于知道做不到那个系列的。
喜欢请点赞转发关注。